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基督教生命教育的神學反省

基督教生命教育的神學反省




一. 聖經中的教育觀:

1. 聖經字義學中【教育】的真諦
2. 耶穌是啟蒙者

A. 耶穌教學法的特質

B. 耶穌教學法的主題

C. 教會必須肩負教育式的宣教。

3. 猶太人的教育傳統



二. 基督教教育與全人發展:

1. 基督教教育:教會要教育甚麼(教導的內涵與目標)?

A. 生命教育

B. 要教育孩子有理性的思維

C. 教導做公義(成就對的事)成為社會的改變

2. 全人發展

A. 在一個完整的團契中成長

B. 學習始於關係

C. 模式性的學習

D. 適當的賞罰

E. 對話式的教育

3. 健康生命必備的條件:

A. 生命需要健康的信念(生命神學與哲學思維)

B. 觀念和態度

C. 孕育自尊與自主的力量



基督教生命教育的神學反省

聖經擁有重要的教導角色與功能,聖經的話語更深深影響著基督教(耶和華宗教)個人、家庭,教會,甚至社會。當我們探討教育的本質和理念時,我們是否可以從聖經的觀點得到一些啟示?當教育界談論到教育心理學,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時,聖經中的教育神學能否提供什麼樣的啟示呢?



一、 聖經中的教育觀:


1. 聖經字義學中【教育】的真諦

有關[教育],聖經在希伯來文 yāsar , mûsār 二個字,舊約引用這二字來說教育,包括動詞和名詞的使用,字義有指導,管教和糾正等意義。在初代教會,當人們談起ysr, musr翻譯成希臘文時,是翻譯成παιδεία paideia,παιδεuεiαu paideueiau,這是新舊約聖經相對等的字彙 。

希伯來文יסר yāsar, מוּסרmûsār,字義有教導、門徒訓練、督導、勸告、糾正、懲誡等意義,yāsar主要的目的是指「通過知識的溝通形塑特殊的引導,特別是指在孩子生命上」。mûsār是指知識與智慧(是展望未來的智慧;箴言1:8; 4:1; 13:1; 15:5),這種教育的形象就像耶和華父親培育祂的愛子 讓學生從經驗中得以確認的某種標準,得以認識生命的意義,這種門徒訓練是耶和華的培育與懲戒。綜而言之,教育在舊約神學意涵是指:1.老師教導學徒的一個過程,就如同耶和華指導祂的子民(賽28:26);2.涉及耶和華多元的教導方式—律法、直接的溝通、個別的指引、夢、先知、受苦、觀察他人的受苦、歷史意義的教導等等。3. yāsar, mûsār不只是意涵著教導人們認識上主,更是教導人做人。

而希臘文παιδεία paideia ,παιδεuεiαu paideueiau這個字源起於希臘社會的家庭教育,有「教育、導正、塑造、指導、懲戒、給予引導」等意義;paideia 所指的教育,源自舊約的思想 上帝以律法、智慧先知書、教導祂的子民;在新約中則有幾個值得注意的觀點:1.在早期希羅文化中paideia 教育的觀念是指道德的培育及人性的完備,教育是與生命發展息息相關;2.律法是嚴格的老師;3.上帝親自教育;4.新約教會中基本的教育準則—上帝通過父親教育孩子(弗6:4),教育需身教與言教併行 。

從聖經神學中教育的觀念,我們試著回答,甚麼是教育目標?

綜合言之,Geory Bertram以聖經文學的角度談到教育的概念,在歷史上不同的觀點,教育的目標有以下三點,我們可以從這三個目標了解聖經中教育的真諦 :

(1)以教導哲學為目標 這目標包括教導智慧、真理、知識、識別能力、世界觀、善惡判斷、生命哲學、領導能力、實踐智慧等等。

(2)以教導道德為目標 教學的具體目標包括道德教育、道德性的良善、基本美德、責任、完整人格等。

(3)以宗教為教育目 教導的目的包括教導信念、清楚的神觀、宗教性的良善、信仰、自信等。

簡單的結論,聖經中的教育目標包括啟蒙、門徒訓練、生命的形塑、良善的啟蒙、給予智慧和知識、生命的支持。我們深信基督教教育可以影響基督徒個人,教會團契,以及社會。更進一步,我們可以從聖經世界,認識到基督教教育幾個不同類型的教育:家庭教育、生命教育、律法教育和智慧教育、哲學教育、門徒訓練。這幾個不同的教育模式,能幫助我們落實基督教教育,甚至對於常人的生命教育也多有助益。

2.耶穌是啟蒙者

新約神學有二個觀念,第一個觀念:耶穌是一個啟蒙的老師。從舊約開始就強調上帝是一個教導者 ,而在新約耶穌基督扮演啟蒙者的腳色,所以從舊約與新約,得到一個神學觀念:耶穌是教導者 。第二個觀念是上帝要我們肩負教育者的角色,教導孩子禱告「上帝的國臨到」,教導孩子尋求上帝的國與祂的義。

第一個觀念耶穌是啟蒙者,舊約中我們可以發現耶和華扮演百姓的教導者,上帝的話語有教育、有訓誡、有警告,在五經、先知書、智慧文學中可以學習到。 初代的教會生活,信徒也從耶穌的身上學到這種教導,而且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上帝是一個教育者的觀念,再一次在耶穌基督的身上被展現出來。

當我們強調耶穌是一個啟蒙的老師,啟蒙這名詞的字義應包括啟明,啟蒙這字義的意涵非常豐富,不只是文學性的象徵,同時有很深沉的神學意涵。約翰福音一開始就強調耶穌擁有永恆的生命,“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約翰一4,5)。我們所談到的【啟蒙】是多層面的意涵:使我們覺醒、生命意義的獲得、對將來有盼望、人際關係的改善、價值觀的省思。耶穌有別於一般智慧的老師,這差別來自祂的彌賽亞身份,使徒路加注意到耶穌同在的權柄,復活的基督,與門徒同行前往以馬忤斯;門徒的眼睛被打開,心靈再一次火熱。路加廿四31,32「他們的眼睛明亮了,…內心火熱」。身為啟蒙的老師,耶穌有權柄敞開人的眼睛,給予火熱的心靈,豐富人的生命。

福音書中最吸引人的故事是耶穌針對軟弱者、罪人、被綑綁被壓迫者,或是對窮人所說的話,耶穌應許必與他們同在,他們的生命要全然改變。耶穌能夠使人得自由,打開人的心靈,為生命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醫治軟弱者得堅強和勇氣,重建人的心靈、情緒、智力、生理、能力,使人們再一次活出生命的盼望,而所擁有的生命特質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耶穌也扮演著醫治者的角色,使人得以完整,靈魂體得到整全的生命,活在家庭、團體、社會中。

耶穌教學法的特質

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的教學法,所產生的奇妙影響。有人說耶穌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老師,從福音書我們可以認識幾個耶穌教學法的特質

1.第一個特質 夥伴【陪伴】的關係

這個特質充份表現在祂與學生有團契的關係(KOINONIA)。通過陪伴讓學生經歷到與上帝的關係,與上帝有合一的關係。新約強調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這也是在強調通過耶穌基督與上帝有了新的夥伴關係,就是在耶穌基督裏與上帝合而為一。

2. 第二個特質 互動的關係

從耶穌與門徒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一起歡慶,一起行動。Michael Grimmit 在他的書中強調一起成長關係的重要性,而一起成長的關係會影響發展的結果 。

3.第三個特質 師徒的關係

耶穌所建立的師徒關係是語言、身教兼具,耶穌教導學生愛的真諦,耶穌不只用言語教導,更犧牲了自己,通過了生命的教導。

4.第四個特質 啟明的關係

耶穌教育的目標之一是生命的改變,讓那沒有希望的得到盼望,罪人得以聖潔,從黑暗進入光明,從無意義到有意義,從自私到奉獻,從優傷到喜樂,從憎恨到相愛。

5.第五個特質 教導人成為人

耶穌總是教導他的門徒思考和回應,聽道和行道,我們確信耶穌教導門徒,去面對真實的生命與世界,並鼓勵他們做決定,成為有責任的人。

6.第六個特質 對話式的教學

耶穌經常用誘導式的對話,例如:耶穌問學生「我是誰?」耶穌經常用對話式的教學方式,鼓勵門徒去發掘真實答案。而不只是直接的給予答案。

耶穌的教導方式可以說是非正式的,但是卻充滿了智慧、創意與彈性。用常用的術語來說,耶穌深諳「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耶穌常常就地取材,以學生熟悉的話題、生活習慣,來做深入淺出的教導,耶穌習慣用簡潔有力的話語來表達。 在福音書中我們可以讀到,耶穌用簡短的話語表達驚人的逆理;或者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比喻,有時候也加入冗長的討論,這些比喻非常有效又具體,讓人容易記住。雖然抽象的思想在人們心中擁有一席之地,但耶穌知道抽象的思考較不容易觸摸到人心。



耶穌教學法的主題

今日我們作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可以從耶穌的教導學到甚麼?而他的教導又跟其他智慧老師有何不同?我們可以從耶穌教導的內容來發現幾個不同的主題:

(1)第一個主題 耶穌教導生命

自古以來,世人都在追求生命。基督徒可以從福音書中得到這種祝福,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十四6)”保羅說: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哩,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愛和聖潔。(以弗所書四21-24)

(2)第二個主題 耶穌教導盼望與將來

耶穌將盼望與將來提供給世人,不只是一種抽象的觀念與期待,而是一種兼具現在與未來的真實生命。 這種盼望是看得見,且是可以經歷的經驗,當我們談到耶穌基督的將來,我們經常談到耶穌的再臨。希臘文“”這字的意義是指「將來」, :一直是指現在與將來。其聖經神學涵蓋幾個意義:統治者的造訪;上主的顯現;即將到來的上帝親自降臨;上主在歷史中的造訪;即將到來的上主是世界的王;彌賽亞將來臨。這種「顯現」用另一句話來說,是「即將到來的未來」,永遠抱持的盼望,永不放棄的盼望 。所以我們所認識耶穌的將再來,就是良善耶和華的應許,也是生命的一種應許,可以使人死而復活,也就是上帝國新天新地的存有。

(3)第三個主題-耶穌教導上帝國

上帝國是耶穌的教導中心,Moltmann 強調上帝國的神學意函,上帝的主權是信實的、全備的, 上帝應許人們進入上帝國,當人進入上帝國裡面,這應許是指人有正確生命活在和平、自由、真理、公義、快樂當中。當教會禱告願上帝的國度降臨時,教會必須教導自己以及基督徒一種符合上帝國降臨的生活,這包含上帝國的價值觀。



教會必須肩負教育式的宣教。

基督教的教育應該是:一種激勵人發揮潛能的步驟,鼓勵人成為整全的生命。包括生理的、社會的、精神的、心理的、智能的、靈命的,以至於他能夠有成熟的信仰和見證,來服事見證耶穌基督。

普世教會教育的模式有多元的方式,例如:1.主日學,2.URM(Urban Rural Mission 追求公義的宣教模式),3.家庭內的生命教育,4.神學延伸教育(TEE),5.生命哲學發展課程(DLPC),6.遠距教學,等等。 教會在宣教使命中應重視教育工作,通過教育來預備人們,孕育信念,增進能力,使每個人在社群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因此,教會應體認上帝是一個教育者,耶穌是一個啟蒙者,聖神是一個引導者。而教會自己當如同上帝,如同耶穌,如同聖神,肩負著教育者的角色,提供人整全的生命,在不安定的社群中,扮演光和鹽,為不平安的氛圍帶來平安與喜樂。


3.猶太人的教育傳統

有關猶太人的教育法坊間比比皆是,最常見的是:猶太人的父母、猶太人的教育、猶太人的格言、十誡等等書籍。為何一個民族的教育論著會廣受世人的矚目,且歷久不衰。畢竟在人類歷史舞台上,許多猶太人駐足過,近代的愛因斯坦、佛洛伊德,諾貝爾獎得主有百分之十五是猶太人,如此優秀的民族,令世人不得不去探討他們的教育,學習他們的方式。

猶太人注重子女教育,小時候由母親教導兒童最基本的倫理常識 “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箴言一8;六20)。母親指引孩子對善惡的基本知識及分別,漸漸長大就由父親教導宗教之事,學習聖經的教導,宗教的傳統, “要叫你將我向埃及人所做的事,和在他們中間所行的神績,傳於你兒子和你孫子的耳中,好叫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出十2)。 “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創十八19)。至於教養的方式,有時父親會不惜用鞭子或棍子,來教導不聽話的孩子(箴言十三24;二二15;二九15,17)。到了新約保羅提到,父母不要太過嚴厲而使子女灰心喪志(西三21;弗六4),但對子女正確公道的懲戒是需要的(希十二7),做兒女的要在主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而其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首先父親要教導子女關於國家民族的遺教,宗教的規條和傳統,以及上帝給以民祖先所規定的種種法律(出十2),遵守上帝的命令,學習對上帝的尊敬,了解上帝拯救以民的歷史。並利用一些外在的機會及環境來做教導如關於聖所或耶京聖殿的節目,買賣的交易,或長者的言談及辯駁等。此外一些聖經上的詩文和文學的精華作品,都是學習的材料,例如 “大衛作哀歌,弔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且吩咐將這歌教導猶太人,這歌名叫弓歌寫在雅煞珥書上(撒下一17,18)。父親還要教孩子某種手藝,這些手藝大都是家庭遺傳下來的技藝,如金銀手工藝,鐵匠,木匠,以及精細木工等,甚至舞蹈或音樂,這些技藝大都是用來維持生活的必需技術。

猶太人自古以來也有專門負責教育的人員,尤其是司祭,經學士和普通教員,他們主要負責講解上帝的法律。教導弟子的地方大都在聖所,聖所是教育的中心,如撒母耳在聖殿。各地的猶太會堂也是教育的中心,尤其是安息日是教育百姓的日子。先知除了傳達上帝的旨意,也負有教導人民的責任。我們可以從舊約聖經了解,他們教導人民的機會是在長老的集會上,在大節日的宴會上,也在城門口及露天廣場上。他們慣將祖先許久以來的遺教,做成短短格言,教人們聆聽和背誦而加以記憶。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發現猶太人的教育是以上帝的話語,以及祖先傳承的智慧作為建立品格的主要教導。上帝是諸師之表 “我照著耶和華我上帝所吩咐的,將律例、典章、教訓你們,使你們在所要進去得為業的地上遵行,這就是你們在萬民眼前的智慧、聰明。他們聽見這一切律例必說,這大國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聰明(申四5,6)。上帝的話語成就了猶太人的智慧,塑造他們歷代子孫有卓越的表現。當我們面對這些離開正規教育的孩子,也深信只有上帝的話語能改變他們。

在猶太人格言這本書,提到人與人如何相處的教導:受人玫瑰,手有餘香;尊重別人的人是被尊重的人;施比受更有福;與人幸福猶如噴灑香水;請保持你的禮貌和熱情;恰當的真誠即可;在適當的地方說適當的話;不要為了工作而忽視家庭和親情;切勿威嚇孩子。建立品格應當;別讓不誠實摧毀你的聲譽;沒有監督的時候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誠摯的愛能夠感動上帝;以謙卑的態度去對待你身邊的人;勿因自己的面子而讓別人難堪;別把一個傷害你的人當作仇人;謊言或遲或早總要被揭穿的。 不論是在人與人相處之道,或是品格的培養,這幾個方針的確幫助很大。



二、 基督教教育與全人發展:


1. 基督教教育:

探討基督教與教育的關係,我們可以確信教育是教會的使命之一,教會可以幫助人通過信仰的成長,使人成為有能力的人。這項事工可以使教會扮演教育性的宣教。

基督教教育的定義:基督教教育是一種激勵的過程,能夠幫助人們展現出全面性的潛能。這全面性的潛能不只是涉及靈命上,更涵蓋生理的、社會的、精神的、心理的、智能的等方面。讓人們可以在基督裡孕育出成熟的信仰、並在日常生活中展現見證及服務。

當我們禱告願上帝國降臨的時候,我們也必須認真教導教會的信徒,活出上帝國的價值觀,就是 “koinonia”新的共同體。教育性的宣教是教會的一部分,而引導教會成為一個新的共同體,是教會最主要的宣教與服事。 Kennon L. Callahan 強調傳教者可以成為啟能者 啟能者是可以使「不可能」成為「可能」,因為我們的上帝就是使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上帝。教會必須與上帝同工,幫助那些別人眼中視為不可能改變的,變成可能改變的。竹塘教會創辦向日葵學園,就是希望成為上帝的器皿,與上帝同工,把別人眼中不可能變好的孩子,帶到教會來,就是要讓這些被家庭、學校、社會棄絕的孩子,通過教會來到上帝面前,成為可能改變的孩子。

教會應該扮演教育者的角色,這個觀念來自上帝是教育者 耶穌是啟蒙的老師,聖神是生命的引導者也是生命的給予者。 迷失人生方向的青少年,心靈灰暗蒙蔽的青少年,上帝一定愛他的教會去帶領這一羣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陰霾,尋找到生命的方向。由教會來扮演另一層面的教育工作,好似上帝再三原諒、教導祂叛逆的子民,重回上帝的懷抱。也像主耶穌所言,主人尋找迷途的羔羊,連一隻小小羔羊也不放棄。我們也努力著讓這些孩子在教會得到適當的教導,引導他們找到新生命的方向。

John Deway談到他的教育哲學,是非常有意義的生命哲學:

我相信,老師不只是訓練個人,更是形塑學生的社會生命。

我相信,每位老師都清楚自己的召命,老師是社會僕人,建構社會秩序,確保正確的社會行為能夠成長。

我相信,如此去做,老師總會是上帝的先知。

Freire分析教會教育的角色,三種類型的教會:傳統的教會、追求現代化的教會、先知性的教會。其中先知性教會的精神,在政治上是不可能中立的,因為先知性的教會對當代會有批判和改革。在其先知性的角色中,教育必須是工具;讓教育成為改變的工具,這與其他類型的教會全然不同。 先知性的教會在聖神感動之下會看到社會的缺乏、不公義、黑暗面,會想要喚醒上帝的百姓去關懷弱勢者、受壓者,讓社會成為上帝的新創造,上帝國降臨。

當我們確定教會可以是教育者時,我們必須深思教會要教育甚麼(教導的內涵與目標)?

(1) 生命教育-耶穌最奇妙的祝福就是提供生命的支持,耶穌使軟弱者重新得 力,使受壓制者得自由,使人生命有方向和真理,使人生活在有光明、有希望,意義和永生當中。

Thomas Groome確信教會可以向老師和家長們提供人道哲學,教會可以豐富老師和家長的的靈命,激勵他們成為生命的給予者。

(2) 要教育孩子有理性的思維-不論是聖經的智慧,哲學的智慧,智慧是要教導人,每人生存在自己特定的時空,在傳統與社區中去成長。所以智慧能教人在自己、他人、世界,做角色的扮演。 教育者的工作不僅是告知者,乃是生命的形塑者,教導智慧能告訴別人如何生活,如何展現自己的特質。父母或老師要如何教導孩子得到智慧?

Thomas Groome提出15種教導智慧的教育方法

01 將學生孕育成為認知者。

02 激勵人們善用自己的能力。

03 協助人們從自我生命去學習。

04 授與傳統的智慧-從人性、藝術、科學。

05 接納每個人-全心參與學習過程。

06 接納人們的情緒-鼓勵每個人深度的表達自己。

07 鼓勵理性思維。

08 開創對話的團體。

09 鼓勵學生批判性的反應-辨明是非、美麗與醜陋,做有責任性的決定。

10 鼓勵社會分析。

11 培養默想與沉思的能力。

12 激勵責任感及委身。

13 追求政治性的自由。

14 鼓勵終身學習。

15 結合理論和實踐。

(3) 教導做公義(成就對的事)-成為社會的改變

上帝是公義的,公義來自上帝的神性。耶和華必然等後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上帝,凡等候祂的,都是有福的(以賽亞書30:18)。耶和華施行公義,為一切受屈的人申冤(詩篇103: 6)。誇口的卻因他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又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以此誇口,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9:24)。耶和華有能力喜歡公平(詩篇99:4)。因為我耶和華喜愛公平,恨惡搶奪和罪孽(以賽亞61:8)。

上帝和人的關係,落實在公義的關係,上帝要我們得到平安,要我們生活在合諧的關係中。對貧窮與受壓者,上帝的公義為他們帶來憐憫、同情、愛與仁慈,這是上帝工作的方法。希伯來文的「平安」,就是上帝公義整全的關係,這關係是人和上帝、人和自己、人和他人、人和萬物,都在公義所帶來平安的整全關係中。

對教導做公義的事,老師和父母應該有怎樣的態度,以及用甚麼方法?老師和父母本身要很渴慕公義。要落實上帝的公義,老師與父母本身必須是一個活活的見證者。 在生命上很貧窮的學生,通過老師來得到激勵,能夠激勵學生的老師,對上帝的公義一定非常渴慕,才能夠影響教導學生。

教會的生活就是一篇無言的見證,當我們發現社區中迷失的孩子,需要人伸出援手的家庭,生活在社會邊緣的青少年,如果我們看見缺乏者,不公不義的事情時,還自以為平安能安心敬拜上帝,豈不是漠視上帝的公義。



2. 全人發展

甚麼是真實的人類發展?甚麼是人類發展的定義?人類發展的目標?為了達成人類發展,我們可以採取何種有效的策略?

韋氏字典定義「人」:(1)有關人,人的特性。(2)人的存在。(3)人的基本本質。定義「發展」:發展的行動、過程、結果,以及發展的狀態。是成長的整個過程。

全人發展的定義是:(1)人類生命的發展,包括身、心、靈。(2)發展的概念有三個意義-發展就是改善,發展就是成長,發展就是改變。發展的觀念起源於一種成長的概念,它可以用來表達通過社會改革,促進人類可以整全的展現生命特質。

Douglas在“展望全球的將來”談到“追求公義與真實的人類發展”他引用Denis Goult’s這人的文章,強調“發展的目標必須反映出每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例如傳統的信念,意義的體系,地方機構,通俗的實踐。”也就是說支持性的發展是涉及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以及生命全方位的因素。

在推動生命發展的過程會發生幾個衝突 ,第一個衝突是甚麼才是真正的好生命的意涵?第二個衝突是何謂社會公義的根基?第三個衝突是對自然與生態的看法不一致,不一樣的社會所採取的生態標準會受到批判。

心理學家Fowler提到人格的形塑,一個人的成長必須有幾方面的人格成長,思考與學習,價值觀與信念,為了成長必須去做這方面的預備。 不管哪一種學說,最重要的是要幫助人類的發展,在品格與價值觀,能做預備且是完備的。

而且上帝會在人成長的每一階段與他相遇。

當我們談到生命的存在,是指行為,態度,價值觀,自我形象,以及成就感。聖經的觀點,人是依照上帝的形象所創造,也將生活在上帝的國度。在我們的行為,態度,價值觀,自我的形象中,都有上帝的形象。教會宣教和事工,必須要成為幫助的過程,幫助孩子成為新造的人,重新發展生命,重新發掘每位孩子內在上帝的形象。

Fowler的觀點是由個人生命的故事去做生命發展。 一個人的自我發展,和他的生命經歷,人生故事有關,以這個作為基礎去發展,去尋求生命發展的動力,這其中有他自己的故事,信念,象徵,信仰,這對生命的形塑過程非常重要。

生命整全的發展,應該包括信仰,品格,價值觀。教育不可只重視學業,而忽略了孩子的社會生活及情感生活。教育者有必要開創學習的環境,所開創的環境要能夠幫助孩子全方位的成長,整全的教育必須涵蓋身體,情緒,社會,道德,智能。

聖經的人觀強調靈、魂、體,基督教神學所定義的人觀是(1)人是上帝的創造物,(2)人有上帝的形象,(3)與上帝的關係,(4)有性別之分,(5)三個存在的空間—靈、魂、體。 全人發展Total Human Development(THD) 是 一個整合哲學,心理,教育技巧,並提供一個全備的學習環境。THD提供哲學的學習,等同的尊重,等同的責任,心理的學習以及技巧的學習。THD模式的幾個要領:

(1) 在一個完整的團契中成長-全人的發展是包括哲學的、情緒的、智力的、精神的,完整的團契是指與我們居住有關的,學習的教室或場所,運動或其他相關課程的活動範圍。

(2) 學習始於關係-老師與學生若沒有信任、愛、接納的關係,學習不會有好的效果。許多研究顯示,老師與學生的關係,甚於其他因素。

(3) 模式性的學習-身教重於言教。根據社會學習理論,最有力量的教育就是身教,特別在少年階段。

(4) 適當的賞罰-根據行為學習理論,適當的賞罰是建設性加強學習,包括規矩的制定,獎賞,和影響力。規矩是支持團契價值的核心,年輕人需要這結構與界線來測試他們自己。

(5) 對話式的教育-根據認知發展學習理論,對話式的教育是要有尊敬的對話。對話時會鼓勵學習,事實的關聯和概念會刺激對話,鼓勵學習。

3. 健康生命必備的條件:

前文提過耶穌教導生命,本文作者所接觸的向日葵孩子,在不單純的環境長大,甚至生命被扭曲,有的表現出暴力、滿口謊言、偷竊、欺壓他人、性關係隨便、懶散、無奈、拒絕學習、放棄自己,等等這些不健康的生命,通過教會的接納與努力,希望為他們重塑出健康的生命。

(1). 生命需要健康的信念(生命神學與哲學思維):


A. 生命神學的重要性與影響:

生命神學的定義:生命神學就是一種信念,一般的哲學思維,但生命神學是基於聖經和基督教的精神,簡單的說生命神學是一種生命的觀念或信念。

一個人的信念會深深影響、左右他的思考模式或行為模式,以及生命行動的結果。誠如箴言四23“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健康的生命必須具備一顆健康的心,就是正面的信念要多過負面的信念。在前面我們提過上帝是教育者,耶穌是啟蒙者,聖神是引導者,本文作者深信基督教信仰,可以重塑、導正價值觀偏差誤入迷途的青少年,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信念,讓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可以擁有信心與希望,不再自暴自棄。

a. 健康信念的重要性:人生觀

一個人的信念是否健康,深深影響他的行為舉動。這幾年從中輟生的身上,看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有所偏差,如同迷路一般,雖有健康的身體卻沒有生命方向,我們可以體會出健康的信念,對孩子有多麼大的影響力。教會伸出援手將上帝愛人的種子播放在他們心中,聖經的話語流入他們心田,淹沒掉多年殘害的雜草,讓生命的美好綻放出花朵。

b. 培育孩子健康的信念(生命神學或哲學)

如何培育孩子健康的信念,是一件不簡單的工作,教導者本身就要具備健康信念,以免瞎子帶領瞎子。來到向日葵學園的孩子,其原生家庭無法提供給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正確的價值觀。詩篇一一九105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這是培養孩子健康信念的方向。



B. 生命神學的基本主題與內涵

生命神學有很豐富的內涵,針對所輔導的青少年問題,本文強調以下三個基本的主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a 價值觀:所謂的價值觀,就是影響一個人存在的使命和目標。例如:天生我 材必有用,有錢能使鬼推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些普遍存在的觀念就是一般人常有的價值觀。但在基督教信仰中我們有更積極的價值觀:因你得福、施比受更有福、愛人如己、人有上帝的形象,願上帝的國降臨,這些價值觀能塑造我們更豐富的生命。

b 人生觀:人生觀涉及幾個基本的生命問題,就是人存在的意義、生活的目標與使命感。我是誰?為何而活?將來如何?這也是古今中外人類最基本的問題。生命神學可以提供生命的主張,引導人的價值,生命的能力與成長,幫助迷途的孩子確信生命的方向,為人的價值,活的更有意義與價值。

c 世界觀:人(人的角色扮演)、家庭、社會與世界,小至個人與家庭,人與社區,大至人類個人與受造物,一個人的世界觀會涵蓋自己的角色扮演。在家庭倫理、社會倫理、甚至生態倫理當中,一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用甚麼角色,何種關係,存在於現世生活當中。生命神學喚起人與週遭環境的關係與定位,打開我們的視野,學習謙卑面對人類、生態、受造物的關係,了解人類與其他受造物是平等的,就像聖法蘭西斯主張受造物和人是共同體。

C.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從基督教的生命神學與學生談生命的哲學觀念與態度

前文提到耶穌教學法的特質,耶穌與學生建立夥伴關係,一起成長一起學習的互動關係,以身作則的生命教導,啟明與生命改變的關係,活出身為人的價值。向日葵中輟學園絕對比不上正規學校的專家學者,然而他卻可以扮演中輟學生的寄居處,讓他們在學園學習成長重新出發。最大的原因是我們跟隨耶穌教導的方法,這些孩子最迫切需要的不是知識或資訊,而是生命教育,他們對於生命教育的需求高於一般的孩子。例如來自家庭功能不彰的孩子,他們渴慕親情與健康家庭所能滿足的生活關懷。例如價值觀或生活哲學脫序的孩子,他們需要重新建立意念中的「是非觀」或「真善美」。例如意志力較薄弱的孩子,他們需要去強化自己的自制力。而課業落後的孩子,他們需要發覺自身隱藏的恩賜與興趣。



(2) 觀念和態度

A. 生命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大文豪雨果說:「沒有事物比得上一個時機成熟的觀念更具有威力」 。一個人的觀念如果是消極的,他所看到的將是悲觀、困難、失敗;如果觀念是積極的,他會看到盼望與機會。怎樣的觀念產生怎樣的態度,態度會決定做人處事的方法,影響生命的結局。生命的成長是包括個人的觀念和態度的改變。

基本上我們發覺幾個影響中輟孩子生命態度的問題:(1.)心靈的問題:心靈的空虛、不滿足、受創,對於被愛的需求。(2.)情緒的問題:環境負面的影響、父母對危機與衝突的處理方式、節制與自制力。(3.)偏差的行為與錯誤的認同。(4.)生理的問題:生理需求未獲得滿足,沒有家的歸屬感,家暴或性侵。

B. 生活的方式:

a. 新的看見(視野):提供學生生命的典範、生命教育

基於觀念與態度的落實,我們要強調生活方式的培養,培養包含觀念、紀律、節制、自治與自主的能力。我們看見(1.)教導孩子做一個懂得生活的人,擁有正確的生活態度。(2.)幫助孩子享受成長的喜悅,品嚐生命的滋味。(3.)帶領孩子追求豐盛的生命,追求不斷更新的生命。

b. 新的抉擇:為了幫助學生超越原生家庭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我們的輔導內容有幾個目標:(1.)擴大孩子的視野。(2.)培養孩子健康的自我形象。(3.)培養言語與思想所蘊藏的能力。(4.)讓過去成為過去。(5.)在困境中找到力量。(6.)未施與而活。(7.)選擇快樂。



(3) 自尊與自主的力量

自卑感和自信心在青少年心理學中受到的相當的注意,健康的自我肯定,可以幫助青少年預防其他問題的出現。青少年是建立正面自我尊重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青少年會不斷收集資料來自我評估,我夠聰明嗎?我討人喜歡嗎?我這樣做可以嗎?青少年理想中的自己有三個標準:合乎標準、過低、或過高。理想中的自我如果合乎實際,便能帶來自我接納;如果太低便足以妨礙他們的成就;如果標準太高則會造成挫折感、對自己不滿意,以及自卑感。另一個可以為自尊下定義的方法,亦即自尊等於真正的自我減去理想中的自我。當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相當接近的時候,其自我肯定就會是正面的。

自尊(self-esteem)聖經裡的同意詞應是真正的謙卑,而不是驕傲。謙卑乃是基於對自己的喜愛,而不是對自己的否定,同時一個人之所以愛自己,乃是體認到上帝對人類無條件的愛。 近年來的中輟會議,常提到建構自尊校園,以自尊和自我效能為主題,自尊就是一個人對自我概念之資料的評估,自我效能是一個人對改變現狀的信心。我們都知道自尊是學習的動機,心理發展和健全的人際關係之基礎,生活環境及壓力都會改變和摧毀孩子的自尊,低自尊的孩子很容易發生問題:與師長關係不好,受同學排斥,交不到正向發展的朋友,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容易受誘惑或結黨,產生暴力或犯罪的行為。高自尊的孩子會喜歡自己,接受自己,即使受挫也會展現堅強的一面,留意好品格如誠實、整潔、節制、助人等等。

當一個人擁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時,便會主動去擴大他的空間,促進與外界的聯繫,此舉有助於縮短他與他人之間的距哩,減少衝突,透過溝通澄清來改善關係。 自我價值的提昇,能讓每個人悉心接納別人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認可自己有獨特之處,當這樣的體認形成後,將不再拿別人來比較,並提供機會停止自我批判,自我懲罰。

每一個進來向日葵學園的孩子,我們都努力幫助他們發現自我價值,最重要的是教導孩子不去和別人比較,自我價值不是建立在我比別人好,而是肯定自己,真愛自己。尋找每一個機會去重塑、豐富他們的自尊,在過去日子裡他們得不到的愛與關懷,在這裡可以得到滿足。

在這裡我們發現重塑自尊的途徑,(1.)上帝愛他們,上帝的愛是無條件的,低自尊的孩子大多來自家庭功能不彰的孩子,對愛沒有滿足、沒有安全感,通過老師的關懷,上帝的愛可以滿足他們。(2.)他們身上有上帝的形象,這個確信須由老師先做起,再壞的孩子也能找到優點加以肯定,幫助孩子了解他是獨一無二的,他不用和其他人比較,因為他是這世上唯有的。

自尊是自我內部的運作,自主則表現在外在的態度。我們都期待孩子能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自主的原則是:凡是能做的就去做,然後積極尋找你所欠缺的,來幫助你完成自我。 缺乏自主性的孩子就是被動的孩子,他們不懂得管理自己,容易隨波逐流跟著別人混日子,過一日算一日,不願找出生活的目標。拖延、懶散、孤僻,漠視自己權益,喜歡找藉口,盲從,不願服從時就鬧彆扭、退縮。

上帝不喜歡退卻的人(希伯來十38),聖經肯定主動的法則:要做殷勤的人(箴言十二24),我們要天天背起十字架(路加九23),要尋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馬太六33),要去求我們所需的(雅各四2)。 要幫助中輟生離開以前的生活模式,自主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把他們從被動的生活方式帶到主動的態度,可以讓他們學到:從失敗和後果中學會何為適當的言行舉止。

體會到他的問題和需要必須自去解決。

培養出自制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

靠自己來照顧自己。

懂得避開危險和不正常的情況。

朝向那些會得到安慰與協助的關係。

以具有意義和果效的方式來架構它的愛和情感,使他保持與上帝

及他人的聯繫。

向日葵學園 非常注重孩子的自主性,要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任,以讚美為鼓勵,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從最基本的維持自己和環境的整潔,到課業的輔導和執業的探索及規劃,明確是非觀念,拒絕惡事。